全力奋战抓生产 找“油”争“气”干劲足

涪陵页岩气田首月生产天然气6.15亿立方米——

稳产上产,为中东部地区送去更多“涪气”

1月31日,涪陵页岩气田重复压裂现场紧张繁忙,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总工程师李远照和员工正在进行焦页5-1HF井钻塞前的准备工作。

“这口井是国内首口实现装备国产化的重复压裂井,相比最初引入的国外技术,施工成本降低28.9%,现在马上要进行钻塞和试气了,有望获得高产。”李远照说。

今年开年,气田员工以首战必胜、起步即冲刺的信念,在广袤的川渝大地全力排查安全环保隐患,加快产能建设,精细实施排水采气措施,确保涪陵页岩气田高效生产。气田首月生产天然气6.15亿立方米,日均产气1984万立方米,实现生产开门红。

气田各施工现场分布在山区,点多面广战线长,安全风险点较多。他们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开展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强化安全环保风险识别,提高整改效率。

“消防砂结块,需要马上清理。采气区应增加可燃气体报警仪,要马上整改……”1月26日,气田和各施工单位组成联合检查小组,深入施工现场开展安全大检查,并认真记录、督促整改。

气田乙方单位安全环保负责人洪云福介绍:“甲乙双方共同开展综合检查,在现场就能及时确认隐患整改措施、整改时间等,以迅速整改。”

冬季是天然气保供的关键时期,他们加快气田产能建设,提前制定年度产能建设方案,除了正月初一不施工外,每天开展钻井、压裂、试采、气举等施工项目。

钻井是气田开发的龙头。今年,气田集结31部钻机,较去年同期增加21部。“钻井速度提起来,就能带动提升气田整体产能建设速度。”钻井工程项目部主任代永波说。

1月,气田钻井进尺达6.39万米,较去年同期增长208.8%,17项压裂施工、9项地面施工高效推进,投产焦页147号平台、焦页89号平台等8口新井。

涪陵页岩气田已开发了十余年,针对部分气井生产压力下降、老井产量递减情况,技术部门与采气厂充分结合,积极开展老井综合治理,采取针对性强的进攻型措施,持续加快水淹井复产,努力提高气井产量。与此同时,按照冬季保供要求,他们每天对接用气情况,优化气井配产、管网运行,建立精准调峰和应急联动机制,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

1月23日,施工人员对焦页81-5HF井进行气举复产施工,使这口停产多日的水淹井日产气量达5万立方米。“我们精挑细选出有‘生命’迹象的长停井,分类别实施技术措施,让气井‘呼吸’顺畅,实现稳产,为我国中东部送去更多‘涪气’。”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高级主管葛兰说。(本报记者 戴 莹)


中原石油工程首月钻井进尺同比增长45%——

优化布局,155支钻井队满负荷运行

1月31日清晨,豫东北濮阳市文留镇田野里,钻机轰鸣,寒风掠耳。仅用时15天,中原石油工程50609钻井队完钻储9-7井二开井段。

“我们提前16天交出了这口井,转场开钻文319探井。” 50609钻井队平台经理梁松涛信心十足。去年6月以来,他率领这支功勋钻井队的43名员工,一连钻成文23储气库5口注采井,每口井质量优、工期短。

钻井施工的生产衔接至关重要。中原石油工程主动与甲方协调,进一步加快井位论证、投资、布井、评估节奏,最大限度保持钻井生产连续性,不让钻井队“赋闲”。截至1月31日,中原石油工程今年在中原工区开钻37口,完钻15口。

中原石油工程不让人等井,更不让井等人。1月上旬,向新井位搬迁在即,西北工区员工延迟倒休,保证搬迁。“大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戈壁滩里,一干就是十来天,按时完成长途搬迁和设备安装任务,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提起腊月大搬迁,西北工区塔河项目部副经理张志永红了眼眶。

“我们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优化队伍布局。今年以来,我们已将多支钻井队调入涪陵红星、陕北斯伦贝谢、新疆信源等区块。”该公司市场管理委员会生产指挥办公室主任王陶介绍。目前,中原石油工程国内外155支钻井队全部满负荷高效运行。

开钻15天内,设备不能“掉链子”,这是中原石油工程的一条铁规。钻井队员工加强设备管理,利用起下钻间隙,检修泥浆泵,保养天车、游车、顶驱。固井候凝时,他们见缝插针,更换刹车片、气囊……决不让任何一套设备“带病工作”。

井下复杂工况是钻井施工的拦路虎。为提高故障和复杂工况预防能力,中原石油工程在同区域统一施工标准,执行“防漏堵漏双十条”“钻完井作业禁令二十条”不走样。

“我们在各工区设立了HSE督查站,重点督查搬迁、安装等高频次和高风险作业,及时叫停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夜间特殊作业。我们还安排安全特派员驻守在高风险井场,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监督钻井施工。”安全环保首席专家李文进说。

强化衔接、优化布局、深化保障,1月份,该公司完成钻井进尺20.79万米,同比增长45%,实现首月生产开门红。(本报记者 张松才 通讯员 刘红楷 刘建柱)


中江气田首月生产天然气同比增长38%——

加快建设,推动气井产能变产量

春节刚过,西南油气分公司中江气田阳光和煦。高耸的井架旁、崭新的井站里,不时有一道石化红穿梭其中,给枯黄的大地增添生机。截至1月31日,该气田今年以来产量超过1.5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8%。他们加紧新井上产、老井维护、技术突破,让中江气田实现了开门红。

“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加快建设,尽量早日将气井产能变为产量。1月,我们投产新井3口,新建、改扩建井站2座,新投运管线约15公里。”采气三厂厂长侯晓犇介绍道。

施工进度加快,安全之弦更要紧绷。他们把现场管理视为重中之重,每天召开地面工程建设例会,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要求,压实安全责任,建立风险识别、异常处置体系,确保扣紧安全上产“保险带”。

在新盛201井站,员工在检查、紧固螺帽,尽管他们早已把该井的情况烂熟于心,但是在每4小时一次的巡检中,仍然不放过每一个阀门、每一寸管线。

“自新盛201井开井以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执行生产制度,该井日产天然气量已从30万立方米上升至50万立方米。”技术员邓双林说。在中江气田,采用一井一策精细化维护气井,为其量身定制方案已是常态。每周,采气三厂采用泡排、气举等各项维护措施超330井次,保障老井安全平稳生产。截至目前,中江气田老井日产量超过480万立方米。

像新盛201井这样的高产气井,在中江气田新盛地区须二段气藏还有很多口。在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应用之后,这些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开发获得了重大突破。“须家河组气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已具雏形,我们基于裂缝系统特征及水体赋存状态研究结果,建立压力稳定、产量稳定、氯根稳定的‘三稳定’产量调控技术,为气田增产上产、高效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开发研究所副主任许鑫介绍。(本报记者 冯 柳 通讯员 张诗梦)


青岛LNG接收站首月外输天然气超5.7亿立方米——

安全接卸,全力保障居民温暖过冬

1月29日15时,一场短时强降雨突降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码头能见度瞬间不足1海里。此时,该接收站接卸的第552艘LNG船“中能连云港”轮刚刚解缆离泊,还未掉头驶离青岛LNG港池航道水域。

作为指挥本次接卸的卸船主管,港务运行中心副经理张坤无暇顾及瞬间被淋湿的衣裤,立即通过对讲机与引航员沟通交流,协助引航员和船长克服恶劣天气影响,平稳开展船舶掉头操作,全力保障船舶安全离港。

“中控中控,船舶离泊条件已确认无误,可以离泊。”随着张坤的通报,青岛LNG接收站完成1月份最后一船接卸任务。据悉,该接收站1月累计外输天然气超5.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保障所供区域内居民温暖过冬。

“今年春节前后,北方地区遭遇大范围雨雪和降温天气,公司制定特护运行方案,并首次针对卸船作业启动‘两特’值班升级管理。”港务运行中心经理王亮介绍。为确保特殊条件下接卸作业顺畅高效,青岛LNG接收站在来船前重点加强船岸匹配兼容性研究,联合各专业深入细致地提前做好卸船各项作业条件检查。

为全面保障供暖季天然气的安全供应,青岛LNG接收站提前部署,落实资源,蓄满全部6个储罐,全力做到“有粮不慌”。青岛液化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斌介绍:“今年供暖季天然气需求旺盛,青岛LNG接收站日外输量首次突破3500万立方米,累计接卸LNG133万吨,外输天然气17亿立方米,我们有信心完成生产任务,确保天然气供得上、供得足。”(  尹 悦)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