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上产战犹酣

本报记者  李晓君  刘心睿  马献珍  通讯员  闫志洪 张军利

记者从大牛地气田出发,穿过毛乌素沙漠,来到位于沙漠另一头的东胜气田。该气田自2015年进入规模开发,产气量逐年上台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正成为中国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又一重要的天然气上产阵地。

夜色渐浓,空旷的野外温度降至零下,东胜气田J66-8-6井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地面工程部主管师张志辉每天蹲守现场,确保施工高效推进。“施工快一点,建产早一点,老百姓温暖过冬的保障就多一点。”在施工灯的照射下,张志辉眼中泛着光亮。

十月秋风劲,上产战犹酣。今年以来,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二厂积极推行井长制、拉链式施工、多井短距离串接集气等提速提效举措,力争让天然气上产跑出加速度。截至11月2日,东胜气田今年产气16.03亿立方米,油气生产超计划运行。

油气上产,井位部署是龙头。华北油气分公司研究院在技术人员中围绕“高质量井位部署跟踪优化”开展星级排行榜劳动竞赛,切实提高井位部署质量,保障快速上产。今年以来,东胜气田新投产的93口气井中,五星级井和四星级井共占总数的50%以上。

在劳动竞赛中,他们不仅比部署,还比设计、比跟踪,将竞赛贯穿井位实施的全过程,促使技术人员持续深化目标区块研究与认识,牢固树立油气藏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油气藏动态分析和调整完善功能,全力突破相关技术瓶颈。

精准部署井位后,高效施工是关键。采气二厂创新实施井长制,设置专人负责气井整体运行统筹和前后工序衔接工作,并安排厂领导担任重要探井、评价井井长,力促形成多层次的交叉管理合力,确保施工高效推进。

“井长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他的责任是介入重点工序和薄弱环节,填补管理过程中的空白区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采气二厂石油工程部主任杜慧告诉记者。

在气井施工中,他们创新采取拉链式压裂的作业模式,即一口井进行加砂压裂作业,另一口井同步进行桥塞工具入井等作业工序,两项作业交替进行无缝衔接,实现“人停机不休”,与单井“顺序压裂”施工模式相比,大幅减少作业停待时间。

“这种施工方式就像拉拉链一样,两口井的施工环节交错进行、紧密衔接,能够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杜慧介绍。

井打好后,紧接着就是输气管线、集气站等地面工程建设。对于单井管线建设,地面工程队伍与石油工程队伍全过程密切沟通,提前对管线进行规划,见缝插针实施建设,确保天然气尽快进入集气站,今年投产的93口单井生产的天然气均在36小时内进站。

结合井数多、井距小、单井产量低的实际,他们改变所有气井与采气干管直接连接的模式,实施多井短距离串接集气模式,将相邻的气井井口装置连接形成管网,然后通过采气干管汇合进入集气站,有效提高采气管网布置对滚动开发的适应性。

“多井短距离串接集气模式不仅优化了采气管网系统,增加集气站管辖井数量,减少采气干管进站的数量,而且大幅节约了地面集气管网投资,可谓一举多得。”采气二厂地面工程部主任吕强介绍道。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