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油田工程技术人才高地

 本报记者 夏 梅 通讯员 肖伟杰

1月22日,江汉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所技术人员吴俣昊应用数模物模技术开展数值模拟,优化复兴区块凉高山组的压裂参数,为下一步压裂方案设计提供支撑。吴俣昊是熟练掌握数模物模技术的90后青年科技人才,工作5年多,扎根一线做研究、解难题,收获多项科研成果和荣誉。在同事眼中,他成长很快。

除了吴俣昊,工程院还有许多逐渐亮起来的青年科技新星。这些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工程院的用心培养。工程院从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入手,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归属感,激励他们沉到一线学知识长本领,并打破地域和专业壁垒,加快人才流动,不断拓宽其职业成长通道,打造服务油气增储上产的油田工程技术人才高地。

增强归属感,以情留人

“去了好多没去过的地方。”工程院清河工程所技术人员朱莹莹2023年收获很多。在朱莹莹眼中,羊口镇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以前到了周末只能窝在宿舍,现在她可以和同龄人一起组团到周边团建。

这是清河工程所开展的“1小时生活圈,3小时娱乐圈”活动。该所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青工自驾到周边团建,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创造了彼此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让他们从情感上接纳新环境。

油田生产的独特性决定了一线岗位多处于相对偏僻的地方,对于刚入职的员工来说,接受、融入新环境是他们首先要面临的难题。为了留住青年科技人才,工程院为每名新入职员工安排“思想+业务”双导师,把关心关怀落到实处,通过面对面谈心等方式,疏解员工对新环境的恐慌。在帮助解决生活、婚恋等问题的同时,工程院持续添置、更新文体器材,组织排球赛、羽毛球赛,成立读书社团,丰富青年科技人才的业余生活。

黄土高原上一片不算大的平台,就是工程院坪北工程所新入职技术人员孙娜娜的工作、生活场所。就连拿快递都要到20多公里外的镇上,这让爱美的她一时间很难适应,说不委屈是不现实的。

“能理解年轻人的委屈,这边环境确实艰苦。”坪北工程所党支部书记岳泉说。作为思想导师,岳泉时刻关注着青工的思想动态,只要他们提需求,都想方设法满足。在大家的关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融入一线,脚踏实地学习。

下沉到一线,向上成长

1月9日,清河工程所技术人员蒲宏远忙着处理岩芯。从熟悉工艺流程开始,到能独立指挥施工、分析岩芯,还在各种竞赛中崭露头角,青工蒲宏远进步明显。

科研人才一体化管理后,工程院从过去以室内、方案设计为主,向“科研+生产”转变,工作内容和现场联系更加紧密。了解一线、熟悉现场,成为青年科研人员成才的必由之路。为此,工程院将所有新入职员工安排到基层,从跟岗锻炼到独立顶岗,助其在一线练就服务油气开发的硬本领。

此外,工程院从绩效、津补贴等方面进行优化,加大激励力度,从根本上保证一线员工收入,让青年科技人才愿意去一线岗位锻炼学习。“我们将一线工程所的绩效考核基础系数纳入第一梯队予以优先保障。”工程院副总经济师刘潜介绍,“科研补助专项工资在初次分配时,按照科研生产一线系数,坪北工程所最高,依次递减。”

有了激励和制度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扎根一线,在了解一线生产需求中迅速成长。近两年,工程院共有3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沉到一线,从基层学起、从现场干起,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技新星。

大跨步交流,拓宽前路

可溶桥塞长啥样?暂堵绳结又在哪?第一次见到页岩气压裂现场的凌睿有很多疑问。2023年5月,坪北工程所的青工凌睿到储层改造所交流,岗位从注水工艺岗调整为储层改造岗。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凌睿已经熟悉气井压裂的全过程和技术特点。

撕去中国石化注水专业业务竞赛金牌的荣誉标签,从熟悉的采油注水到完全陌生的气井压裂,从坪北工程所到储层改造所,凌睿的跨专业交流步子很大。

跨区域、跨专业交流是工程院实现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一大亮点措施。工程院的业务链条长,涵盖钻井、采油、采气等多个领域,专业跨度大。以往,员工多是聚焦本业务单线条成长,上升通道相对单一,专业、区域间相互流动困难。

为打破地域和专业壁垒,让人力资源在全院循环,给青工更多机会,工程院积极探索,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跨区域、跨专业、多岗位交流锻炼,推动更多青工成为一岗精、二岗会、三岗知晓的复合型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可以在整个院内流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向生产单位输送人才。”刘潜表示,2023年以来,他们共组织17人,根据专业、需求开展跨区域跨专业交流,并向采油气生产单位输送成熟人才4人,加快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更好地服务、支撑油气生产。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