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创新沃土 成果遍地开花

本报记者 杨 敏 通讯员 韩冬梅

“你们看,打捞出的油管断面很自然,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频繁复探造成的伤害了。”12月5日,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濮南作业区大修队技术员马睿华观察打捞出的断裂油管。原来,该大修队利用中原油田“胡彦兵学习创新工作室”最新研发的防堵式双循环通道捞矛套铣筒对腐蚀的油管进行打捞,避免了破坏性打捞,将打捞时间从4个月缩短至不到1个月。

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油田自主创新能力,中原油田多措并举,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实现知识相融、力量叠加;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将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中;深入实施员工素质建设工程,形成人人抢着创新的良好局面。

聚水成江从创新工作室到联盟阵地

每每获得荣誉,在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工作的集团公司技能大师杨相杰总会想起最初走上创新这条路时的场景。那是2009年的一个冬夜,反循环钻塞施工突发钻具堵塞,造成返工,当时的画面历历在目。

险情虽被排除,但还是揪起了杨相杰的心:“只有自己掌握扎实的知识,才能快速彻底地解决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甚至可以预防难题的出现!”走上技术创新这条路后,杨相杰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杨相杰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目前有骨干成员89人,覆盖了油田井下作业系统主要业务和主要工种。

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创新文化”这一理念,中原油田将技术擅长者、爱好者聚集在一起,2010年起逐步创建多个创新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等作用。

随着创新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完善,中原油田着手打破地理区域、专业差别、单位壁垒等,扩大职业相近、岗位相连、业务相通的创客联盟范围,构建工作室矩阵,于2015年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目前,该联盟拥有1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9个省部级创新工作室、46个油田级创新工作室。

“依托工作室联盟,以项目作为媒介,充分发挥不同成员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油田逐渐形成共创互促、握指成拳、聚水成江的创新阵地。”中原油田工会副主席吕学军介绍。

落地生根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生产

技术不落地,那只能算纸上谈兵。

12月4日,在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53号注采站高压柱塞泵现场,新型多功能泵阀安装使用后,中原油田技能大师卢建强和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参数的追踪记录。“原来,10天就要更换维修一次,安装了新的多功能泵阀后,维修周期延长到50天以上。”卢建强说。

中原油田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做出硬规定——国家级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完成3项成果转化,省部级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完成2项成果转化,油田级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完成1项成果转化,且每项创新成果至少在两个以上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如此一来,各创新工作室有压力更有了动力,明白不能只为了出成果搞技术研究,而是为了将技术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中原油田群团专业高级专家韩伟利感慨。

中原油田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按照遴选、试用、编写、应用、提升的程序,遴选出应用更广泛、操作更便捷、解决问题更有效、提升工作水平更显著的成果,并形成清单。他们将清单中的成果组织现场试用,针对试用过程反映出的问题,对成果再研讨、再改进、再完善,最后批量生产并应用。

中原油田还定期组织成果发明人、相关业务部门对成果应用“回头看”,及时总结成果使用情况或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改进,使成果“动”起来,不断迭代升级。在这样的机制下,一个个金点子开花结果。

以人为本从不敢不会创新到人人抢着创新

“抽油井井口快速拆装固定螺栓工具,利用的是卡瓦快速锁定原理,既省时又省力。”近日,在中原油田“锦囊妙计送一线”活动中,油田采油专业首席技师许克新来到濮东采油厂石家采油管理项目部采油二班传经送宝。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在场班组员工方圆的浓厚兴趣。活动结束后,方圆找到许克新,表达了想加入创新队伍的想法。

在许克新手把手指导下,方圆立足生产实际,研发出了《柱塞泵放油丝堵改进》等多项成果,解决了现场生产难题。

能工巧匠难题会诊活动在中原油田早已司空见惯。技术大咖在一线征集各种生产难题,发挥合力和集体智慧进行攻关,将一个个锦囊妙计再送至一线,切实解决生产难题,以多样化形式激发员工创新活力,不少员工纷纷加入创新研发的阵营中。

中原油田坚持“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理念,深入实施员工素质建设工程,成立“中原工匠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功底扎实、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养深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许克新便是其中一员。他们坚持需求导向,采用理论讲授、现场实践等多种培训方式,分工种优选部分高技能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

“如今,技术创新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很多员工以前不敢不会创新,现在抢着创新。”吕学军表示,技术创新成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