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动起来,发展活起来”

3月,干了十几年钻井工的赵智勇取得采油工上岗证,将离开朝夕相伴的钻井架,到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合作开发区块干采油工的活儿。今年以来,该公司从钻井工转向采油(气)工岗位的已有40多人。

“以前只围着井架转,现在去能创效的岗位干。”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肖汉忠介绍,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以效益为导向,狠抓人力资源优化,激发人力资源创效潜能,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该公司钻机动用率再创新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15.1%。

“从服务员岗位被显化,参加厨师转岗培训,收入增加了”

3月份,该公司西南工区启动新一轮司钻分类定级考核,通过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加大对工作量不饱满、业务能力不足的司钻“下”的力度,精准确定司钻岗位人员,实现在岗必有责,担责必创效。

该工区负责人赵润琦介绍,钻井工作量是动态变化的,但传统的用工机制往往一岗干到底,导致工作量不足时会出现岗位闲置,如不及时调整岗位,相关人员也只能在原岗位低效运转。

正是看到这一欠缺,该公司决心从用工体制机制上改革,将低效岗位和富余人员显现出来。

“我从原来的服务员岗位被显化,公司给了我参加厨师转岗培训班的机会,并提供培训费用,我的厨艺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近日,在给厨师转岗培训班的同事分享心得时,钻井二公司转岗员工司丽敏说。

该公司结合用工调控指标,分层分类开展用工总量测算,合理确定各单位用工总量控制目标。组织相关单位修订岗位目录、岗位说明书,坚持岗位管理与业务发展相融合,今年以来在原岗位目录的基础上撤销、合并岗位34个。

该公司开展人力资源效能盘点分析,强化亏损单元治理,收缩低效项目规模,压减干部职数,今年以来基层领导人员压减10%。

“显化的富余用工不能当包袱,用好了一样创效”

“我从一名石油钻井工到一名劳务输出管道保护工,完成了个人职业角色转换,也赢得了甲方认可。”工程服务管理中心员工周诗说。

“显化的富余用工不能当包袱,用好了一样创效。”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专家缪学刚说,显化低效用工只是第一步,让他们在新的平台创效才是目的。

眼光向内,通过外委工作量转自营实现“安置一批”。他们坚持“自己能干的活儿自己干”,加速推进生活服务等劳务型业务外委转自营。今年以来,该公司有64名不适应一线的富余人员走上设备看护、设备抢修、井队门禁、生活服务等岗位。

同时,该公司创造新岗位实现“盘活一批”。到目前,与四川美丰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创造新岗位8个,内部盘活安置13人;与中原油田等合作开发难动用区块,推进员工由钻井工向采油(气)工转变,内部盘活40多人。

眼光向外,积极拓展相关业务,承揽外部工作量,实现“输出一批”。他们坚持“人人都是利润源、人人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开展业务承揽、劳务输出工作。截至3月下旬,该公司78名员工通过四川宏大HSE监督、中国石油西南油气工程质量监督面试,向江西巡线项目输出30人。

“以效益为导向,激活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池春水”

日前,钻井三公司原员工王纪军通过该公司招聘,参加工程服务管理中心技术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岗位竞聘,最终成功。“发挥了我的专业特长,可以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王纪军对新岗位充满信心。

“人员动起来,发展才能活起来。”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百灵深有感触,“正是以效益为导向,敢于动干部的帽子、动员工的位置、动收入的票子,才激活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池春水。”

围绕这一思路,该公司今年一开年就开展人力资源效能盘点,分析13家二级单位和221个基层队盈亏情况,重点从人力资源角度找出效益堵塞点、深挖发展潜力点。他们进一步推动基层单位大幅控制非直接生产岗位用工,提高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该公司突出效益考核“指挥棒”功能,建立效能通报机制,采用“月度检查+季度通报”的方式,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指导,避免员工不合理流动。

今年以来,该公司还完善“人才池”模块,对各类富余人员进行特殊标识,纳入“人才池”管理,员工培训取证、资历履历等信息实现跨单位共享。出现岗位、业务需求时,单位可在系统发布招聘信息,建立“人找岗位、岗位寻人”的双向求职模式,打破单位员工之间信息壁垒,以信息化升级带动用工优化效率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杨 君 通讯员 袁旭光 尹艳旸)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