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活水向创效处流动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固井技术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优化纪实

本报记者 王维东  通讯员 肖本利 彭大为

“冲!”王刚大喊一声,一咬牙、一跺脚、一闭眼,径直从5米高台跳了下去,100公斤的“旱鸭子”入水瞬间,溅起了层层水浪,引得旁人连连鼓掌叫好。王刚是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固井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工程师。他正在参加的是海上安全培训。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雷勇岗介绍,组织陆地技术人员开展海洋业务培训,目的是培养多面手,为扩大海上固井市场做人才储备。

针对结构性缺员难题,胜利石油工程固井技术服务中心打破单位间界限,统筹优化资源,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激起人力资源千层浪。“让人才活水向创效处流动,打破原来按部就班、一人一岗的老传统,实现均衡生产、高效保障。”雷勇岗说。

2017年以来,该中心人机资源优化率提升40%,单井固井周期平均缩短0.61小时,到井及时率始终保持98%以上,服务效率居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考核前列。

打破区域壁垒,形成“1+1>2”效应

11月8日,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再次迎来生产高峰,每个固井中队至少要连续承担两井次施工任务。为确保钻井生产进度,他们统一调配黄河南北施工力量,安排固井五中队从河口跨区域驰援东营区域丰页1-4HF井进行固井作业。

“中心整合以后,人员装备越来越精干,如果只靠老思维、老办法,很难完成高负荷工作量。”固井技术服务中心生产运行部门负责人孙俊峰说,“只有打破区域壁垒,把所有人员装备统筹利用,才能发挥‘1+1>2’的效能。”

在胜利东部,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将东营、河口、临盘等7支固井队伍的人员和装备“握成一个拳头”。根据施工难度、紧急程度和井队位置等因素统一指挥,打破定员和单位壁垒。哪个区域工作量大,人员装备就流动到哪里,实现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今年以来,固井技术服务中心累计在胜利东部与各外部市场项目部相互支援65人次,外部市场之间累计流动45人次,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矩阵保障链。

培育一专多能,固井业务样样精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一线员工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向生产辅助单位流转。以往的单人单岗设置,已不能满足现有生产需求。

固井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增值模式,通过搭建一岗多能人才库,打造管理技术一人化,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最大限度缓解了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的矛盾。

该中心从井口工、供水工中优选培养水泥车操作手28名,精准培养能驾驶、会操作的全能型操作手39名,重点培养会做实验又懂技术的技术员13名。

为形成一专多能的规模效应,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将西北、南疆、西南、山西4个项目部10余名外雇项目化人员培养成能驾驶、会操作的多面手。原来需要10个人的固井作业,现在四五个人就能完成。

拉开薪酬差距,干得多收入多

最近,固井一中队水泥车操作手石巍很忙。刚刚评上一星级操作手的他,一边忙工作,一边钻研业务、提升技能,力争明年再摘一颗星。

让石巍活力满满的是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实施的《水泥车操作手岗位分级管理办法》。雷勇岗说:“这个办法面向中心所有水泥车操作手,围绕岗位资历、业务能力等5个进行评分,分级分类评选操作手,按照星级,每人每月额外发放200元至900元奖励。”

虽然钱不算多,但是意义重大。水泥车操作手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再“兼职”其他岗位,增加收入的潜力巨大。有基层职工算了一笔账,如果成为五星级操作手,每个月安全驾驶2000公里,再加上“兼职”井口工、供水工挣的工时,每年比同岗位人员多拿两三万块。

近年来,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坚持把有限的绩效向创效单元、生产一线、外部市场倾斜,出台《单井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操作手岗位分级管理办法》《驾驶员安全行车奖励办法》,让扎根一线的技术骨干更有获得感。今年1~10月,固井技术服务中心发放专项奖励近百万元。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