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石化给我们带来好日子”

最近,蒙古国小伙儿宾巴吉日格拉当上了胜利油田东胜蒙古公司蒙古井下作业班班长。与其他班站不同的是,这支刚刚成立的五人井下作业班平均年龄只有26岁。

5名蒙古国小伙儿都是各采油队精挑细选出的重点培养对象。成立蒙古井下作业班,除了让优秀的采油工转岗为技术型作业工,更是为蒙古国培养石油行业人才。

以前的蒙古国东戈壁省宗巴音油田曾是被遗弃的油田,当地居民守着“聚宝盆”,却只能以放牧为生。

巴图青格勒和德力格尔夫妇就曾是宗巴音镇的牧民,放牧的微薄收入勉强能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计。生活拮据的他们,时常为孩子的学费愁眉不展。

东胜蒙古公司来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2003年,东胜公司与蒙古国矿产石油局签署合作开发协议,获得了宗巴音油田100%的权益。巴图青格勒和丈夫报名应聘,顺利成为东胜蒙古公司的员工。20年间,他们的住所从蒙古包搬进了楼房,生活从温饱走进了小康,3个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如今,他们的孩子生活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而且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巴图青格勒经常跟同事说:“感谢中国石化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该公司经理张虎贲说:“我们注重培养蒙古国石油行业人才,一直以来,公司大力启用蒙古国员工,将传授石油开采技术、经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蒙古国籍员工开辟成长通道,因为总有一天要将这片油田交还给蒙古国兄弟,有了接续力量,才能实现双赢。”

宗巴音镇,在蒙古语里是“东方美丽富饶的地方”,位于东戈壁省赛音山达市,距离中蒙边界线200多公里。宗巴音镇火车站是当地联通外界的通道。此前,因外企撤离没有业务,面临被关停的命运。东胜蒙古公司的进驻让火车站“起死回生”,物资、设备络绎不绝从这里运进,生产的原油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出,火车站还增加了客运, 便利了当地居民出行。

在宗巴音流传着一句谚语,“灾荒之年能给你肉吃的不一定是富人,但一定是安达(朋友)”。

2020年突发疫情,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许多石油公司减员降薪,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按照蒙古国法律规定,疫情期间员工居家办公可以发放50%的工资,但东胜蒙古公司坚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保证员工的薪酬和福利不降低,而且两次向地方政府捐赠3000万图格里克(蒙古国货币单位)资金。该公司被蒙古国政府授予“2020年社会责任执行者暨优秀企业”荣誉称号。

宗巴音镇镇长戛纳说:“20年前,镇上大多数人都住在蒙古包里,家里除了床基本什么也没有。现在,几乎所有家庭都搬进了砖瓦房或楼房,大家有了沙发、电视、洗衣机,很多家庭还买上了汽车,这些改变都是东胜蒙古公司带来的!中国企业是宗巴音的好伙伴,中国人是蒙古国人的好朋友。”

受雇于东胜蒙古公司的当地居民不仅在经济条件上有所改善,在技能上也得到大幅提升。

“80后”尼玛苏荣已在该公司工作了12年,是135名蒙古国籍员工中的一员。从采油工到采油班班长,再到采油队副队长,5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三级跳”。如今,谈起压裂作业、注采管理、节能降耗等,他头头是道。

目前,该公司有近30名蒙古国籍员工担任副队长等管理职务。“刚开始这些当地员工只能干一些操作岗的活儿,现在许多人已经能胜任管理岗了。”张虎贲说,“现在我们总共190名员工,其中135名都是蒙古国人,占总人数的70%以上,镇子上一共300多户人家,将近一半家庭都有我们的员工。”

近年来,在东胜蒙古公司的努力下,宗巴音镇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曾经废弃的宗巴音油田重新焕发活力,累计产油87万吨,为蒙古国石油产业增加产值上亿美元;植树近4万株、绿化井场100多个,让荒漠变绿洲;累计投入超100万美元用于助医助学、救援救灾、公共设施建设等,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20年来,东胜蒙古公司为宗巴音镇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繁荣,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树立了高度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先后被评为“蒙古国十佳外资企业”“优秀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留下了鲜明的石化印记。(本报记者 王维东  通讯员 陈天婧 张 康)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23-04-07